辤怎么读 襢怎么读

牵着乌龟去散步 怎么读 7

今天给各位分享辤怎么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襢怎么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嚵这个字怎么读,嚵怎么念,嚵怎么拼音,嚵怎么组词
  2. 辞怎么读
  3. 词拼音怎么读

一、嚵这个字怎么读,嚵怎么念,嚵怎么拼音,嚵怎么组词

嚵(chán)字从口,从毚(chán),毚亦声。“毚”意为“拖挂”、“悬持”。“口”与“毚”联合起来表示“流口水”。本义:(面对美食)流口水。

笔顺编号:25135251153535251354

◎客家话:[海陆丰腔] cam2 [ *** 四县腔] cam2 [客英字典] cam2

【丑集上】【口字部】嚵·康熙笔画:20·部外笔画:17

俗𡅛字。又𡁅,俗嚵字。[2]

小ໜ也。从口毚声。一曰喙也。士咸切[3]

1、喧嚵(喧嚵)xuān chánㄒㄨㄢㄔㄢˊ

犹喧哗。太平天囯洪秀全《御制千字诏》:“骑坐羣呼,童孩喧嚵。”

2、嚵獠chán liáoㄔㄢˊㄌㄧㄠˊ

馋 *** 。指贪吃者。宋黄庭坚《题徐巨鱼》:“徐生作鱼庖中物耳,虽复妙於形似,亦何所赏,但令嚵獠生涎耳。”

3、嚵荣(嚵荣)chán róngㄔㄢˊㄖㄨㄙˊ

贪图名位。唐司空图《寿星述》:“冀修知难之规,免冒嚵荣之诮。”

4、放嚵fàng chánㄈㄤˋㄔㄢˊ

谓尽情品尝。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同年因题纸尾》诗:“扶头酒好无辤醉,缩项鱼多且放嚵。”

二、辞怎么读

1、(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辞,讼也。——东汉·许慎《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3、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4、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5、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6、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7、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8、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9、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10、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11、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12、[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辤怎么读 襢怎么读-第1张图片-

13、 *** 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14、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15、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16、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17、故徵陈子为之记而系以迎神送神之辞。――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18、勉旃!夙夜服此训辞。——明·钱谦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制》:“

19、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0、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1、(6)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22、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裴松之注引

23、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24、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25、(10)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Ci,atypeofclassicalChineseliterat *** e]如:《归去来辞》陶渊明。

26、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27、辞,即赋,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 *** 》为这种文体的 *** 作,故又称 *** 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 *** ,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28、(12)古体诗的一种[Ci,aformofclassicalpoetry]。如:木兰辞。

29、(13)在日语中辞又是声音的意思。

30、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31、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32、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33、(2)辞别;告别[bidfarewell;saygood-byeto]

34、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35、过北郭 *** 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36、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37、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8、(3)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39、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40、“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41、伯子司农枢千里征状意也,何忍辞!——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42、熹朝上宾,以殿工加(袁可立)太子少保,恳辞不受,时论韪之。——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3、(5)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4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45、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46、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47、(8)解雇,免职[di *** 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48、(9)计较,讲究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49、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宋·苏轼《超然台记》

50、是故辞祸有道,辞其的而已矣。——明·刘基《郁离子·聚天下者犹的》

51、◎words,speech,expression,phrase

52、[bidfarewell]临行前向亲友等告别。

53、[thelanguagefailstoexpresstheidea]言辞不能把思想确切表达出来。

54、[(written)resi *** ation]辞职报告

55、[aliteraryform,sentimentalordescriptivecomposition,oftenrhymed]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56、[fig *** es of speech]修辞方式之一。亦称“修辞格”

57、[di *** iss;discharge]辞掉雇工;雇工辞掉工作

58、[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社交、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口才

5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0、[dictionary;word book]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的统称

61、[one's speech and facial expression]说的话和说话时的神态

62、辞色壮烈,众皆慨叹。——《晋书·祖逖传》

63、[politely decline]彬彬有礼地托辞拒收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5、[say good-bye before setting out on a jo *** ney]出门远行前向亲友等告别

66、辞别 cíbié [bid farewell]临行前向亲友等告别

67、[speak out sternly from a sense of justice]言辞严密贴切,义理正大

68、[flowery language]精妙的词汇;辞令

69、[resi *** ;hand in(send in) one's resi *** ation]辞去所担任的职务

70、解雇,免职 [di *** 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三、词拼音怎么读

1、(词)说话或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戏词。义正词严。词不达意。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

2、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3、语言里最小的,可以 *** 运用的单位。

1、又《陆贽传》:贽以博学宏词登科。《韩非子·问田篇》:驱于声词,眩乎辩说。

3、又《广韵》:请也,吿也。按《说文》:本作意内言外。韵会引作音内言外。

4、又引徐曰:惟也,思也,曰也,兮也,斯也。若此之类,皆词也,语之助也。声成文谓之音,此词直音内之助,声不出于音,故曰音之内。直言曰言,一字曰言,此词皆在句之外为助,故曰言之外。

5、又按说文辞,讼也。辤,不受也。与言词,文词之词各别。今经史以辞为言词之词,如《礼·曲礼》,不辞费是也,以辞为辤受之辤,如《论语》与之粟九百辞是也。以辤为文词之词,如《杨修传》绝妙好辤是也。循用已久,不能更正,然究心六书者,不可不辨。

好了,关于辤怎么读和襢怎么读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