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结发夫妻结发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为什么叫结发妻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古代的“结发夫妻”是什么意思
古代女子的头发可以用作定情信物的。结婚的当晚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为“结发夫妻”。
古人在少年时期多为束发,即把两髦束成一股。到了婚配年龄,就把头发在头顶挽一个结,称为“结发”,指进入了青年时期。由于结发是婚龄的标志,所以常跟婚配联系在一起。
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 *** 、如胶似漆。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1、“结发”的原意是:“始 *** 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 *** 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
2、等到女子长到十五岁,就会给她行笄礼,也就是“笄簪子礼”,指的是女子十五岁谓之成年。笄字: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此时可以头发盘起来,然后再用“笄”簪好,古时谓之“及笄之年”。男女到了 *** 的年龄,按古代的说法也就是指他们可以结婚成家了。
二、结发夫妻是什么意思
结发夫妻的意思是指初成年结成的夫妻,后指原配夫妻。
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交杯酒。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夫妻”一词由此而来。
我们常听到“结发妻”这个词,“结发”的原意是“始 *** 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古时候,汉族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 *** 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
1、他俩是结发夫妻,几十年来,虽然经历了很多风雨,但一直幸福和谐。
2、我跟你是结发夫妻,我们应该相敬如宾才对啊。
3、说那里话,我两个从小儿的结发夫妻,与他生男育女,怎的不认得。
4、最终在俩人作结发夫妻后的晚上,因一本被称为“九天神决”。
5、臣妾与皇上乃是结发夫妻,臣妾便是万死,也要助夫君一臂之力。
6、我不是妾生的庶女!我娘和我爹本是结发夫妻,我娘亡故后我爹才娶了县主。
7、周后身份更高,结发夫妻的情面,也就是她敢这么自问一句。
8、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就叫结发夫妻。
意思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结发夫妻
三、结发夫妻中的“结发”是什么意思,里面藏有什么文化内涵
1、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古时候,人们都极其重视婚姻,在嫁娶这方面有着很多的文化。那时的男人娶妻都是明媒正娶,仪式十分的大。有的夫妻是父母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就给他们结下姻缘,而有的是他们彼此仰慕对方,心生爱意,自己私定终身。不管是怎么样结为夫妻,在嫁娶这块都有着很多讲究。
2、在中国古代婚礼中,有着许多我们现在早已失传的仪式。在当时结为夫妻需要听父母之言,需要父母给他么安排婚礼。在当时“结发”和“结髻”是先后出现的两个重要仪式,它们两者都是用新婚男女的头发作为定亲,结婚的信物。结发就是将两位即将结婚的新人的一缕头发取下,然后将它们缠绕在一起,这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结发仪式。
3、在当时结发是女子身份的象征。若是正经人家的姑娘,在结婚前都会定亲,结发仪式也十分受重视。当时还有一种做法就是用一种特殊的丝绳将头发扎起来。这种绳子就做“缨”,它是一种丝绳。女子许配人家以后,用“缨”来束发,以表示她有了亲事。别人就不要再有什么想法了。
4、到成婚时,由新郎亲手解下“缨”,正式结为夫妻。在正式成亲那天,这个绳子必须由她的丈夫亲手解下。这时候她就正式成为 *** 了。在此之前,新娘和别人都不能将其取下。因为取下来就相当于对新郎的不尊重,可见当时的礼仪文化还是很讲究的。
四、结发夫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原配夫妻称作结发夫妻)
1、“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是苏东坡的诗中佳句。人们把原配夫妻称作“结发夫妻”,这是为什么呢?最常见的解释是说,古时候结婚,新婚男女在喝交杯酒前,必须各自剪下一缕头发,绾在一起,表示永结同心,故谓之“结发夫妻”。这种解释把“结发”作为一种永结同心的仪式表示,好像和“原配”并无多大关系啊,而且二婚也可以海誓山盟啊。再者,这种解释无稽可考,应该是后世浅人的想当然和人云亦云的讹传罢了。
2、“结发”又称“束发”,是我国古代一种 *** 礼。男子二十而行“冠礼”,女子十五而始行“笄礼”。无论冠礼还是笄礼,皆为束发礼,表示男女已经 *** ,可以婚嫁了。古有五礼,谓之吉、凶、军、宾、嘉,其中吉礼指祭祀之礼,凶礼为丧葬之礼,军礼为军中之礼,宾礼指君臣朝觐之礼,嘉礼就是婚冠喜庆之礼。束发礼当属嘉礼。
3、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十五成年,始可以婚配。当女子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许婚后,即行“笄礼”,表示名花有主。女子二十岁时仍未许嫁,就相当于现在的大龄剩女,亦即行“笄礼”,随时可嫁。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都是把头发盘于头顶, *** 簪以固定,把头发结束起来,统称为“结发”,结发的仪式统称为“束发礼”。行束发礼之前,男女都还未成年,是不能谈婚论嫁的,故“结发夫妻”就是指男女都是初婚。男子行“冠礼”后的初婚,女子行“笄礼”时或之后的初婚,都是人生当中的之一次婚姻,这样组成的婚姻就是夫妻原配,故我们把原配夫妻称为“结发夫妻”。
4、“结发夫妻”强调的是男女双方都是初婚,是完完全全的原配夫妻,而并不强调夫妻双方是否恩爱,是否能够同甘共苦、白头偕老,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再杜撰出“结发夫妻”就是喝交杯酒之前,男女双方各剪一缕头发綩在一起,以示永结同心的无关故事。古代实行“一妻多妾制”,“结发夫妻”是明媒正娶的,得到父母及整个家族认可的正统婚姻,夫妻双方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和认可度。“结发妻子”被称为嫡妻,她生的孩子被称为“嫡子”,是为正统。而除嫡妻之外的其它共同生活的女人,就都称为“妾”,她们生的孩子为“庶子”,妾和庶子的地位是比较低贱的。
5、《易经》上有几处讲到“帝乙归妹”,帝乙之妹虽然高贵,但与文王却不是“结发夫妻”,而是文王之妾,文王的“结发之妻”是有莘国的 *** 太姒。作为天子的帝乙为什么这样屈尊地把 *** 下嫁给别人作妾呢?因为这本身就是一桩 *** 婚姻,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这件事详细记载在《诗经·大雅·大明》中,可惜至今很少有人读懂这首诗,都把文王的妻和妾混为同一个人。
6、诗中有曰:“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其中“文王初载”就是指文王的初婚,“在洽之阳,在渭之涘”就是描述文王的“结发之妻”就是有莘国(今渭水边的洽阳)的太姒。文王与太姒的婚姻被诗称为“天作之合”。“大邦有子”就是指帝乙之妹,帝乙归妹于文王时,文王已经与太姒成“天作之合”,故诗云“文王嘉止”。“嘉”为古代五礼之一,嘉礼就是有关婚冠喜庆之礼。“文王嘉止,大邦有子”的意思就是说文王已经结婚了,而帝乙却又要归妹于文王,只能为文王妾。在文王与周人眼里,帝乙之妹就是帝乙安 *** 在文王身边的一个 *** 而已,故诗云“大邦有子,伣天之妹”。“伣天”就是窥天,就是望风的 *** 。传统把“伣天之妹”解释成天仙一样美丽的 *** ,实在是无知得可笑,不知误导了多少代人!
7、结发夫妻就是原配夫妻,这是无法改变的,但结发之妻却不一定永远是嫡妻正配,原配之妻或黜或休或废是常见的事,但一般也是十分悲哀的事。西周最后的一个王叫周幽王,他因为宠爱 *** 褒姒,于是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皇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这就造成了朝政混乱,诸侯叛离。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联合缯与犬戎等部,于公元前771年发兵进攻宗周。幽王逃走,被犬戎 *** 于骊山之下,西周因而灭亡。
8、现代社会早就废除了“一妻多妾制”,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但 *** 或丧偶后可以再婚。不过,现代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合法、有违伦理道德的婚外情。人们把原配夫妻雅称为“结发夫妻”,而把再婚夫妻俗称为“半路夫妻”,又把名不正言不顺的偷偷摸摸的婚外情男女戏称为“露水夫妻”。一般而言,同心同德者莫如结发原配夫妻,所以,夫妇之道在于恒德,男女不要轻率结婚,一旦结婚就要守恒德,这样才能同心同德,幸福一生。最后赠大家一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关于结发夫妻结发什么意思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