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怎么读(李好古怎么读) - 怎么读 -

元好问怎么读(李好古怎么读)

牵着乌龟去散步 怎么读 6

其实元好问怎么读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李好古怎么读,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元好问怎么读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元好问)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2. 古代诗文鉴读:元好问《台山杂咏》
  3. 袁好问怎么读`好'字
  4. 元好问中的问怎么读
  5. 元好问名字中”好”的读音

一、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元好问)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1、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2、mō yúér yàn qiū cí/ mài bēi táng

3、yǐ chǒu suì fù shì bīng zhōu,dào féng bǔ yàn zhě yún:" jīn dàn huò yī yàn,shā zhī yǐ。qí tuō wǎng zhě bēi míng bù néng qù,jìng zì tóu yú dìér sǐ。" yǔ yīn mǎi dé zhī,zàng zhī fén shuǐ zhī shàng,lěi shí wèi shí,hào yuē" yàn qiū"。tóng háng zhě duō wèi fù shī,yǔ yì yǒu yàn qiū cí。jiù suǒ zuò wú gōng shāng,jīn gǎi dìng zhī。

4、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5、wèn shì jiān,qíng wèi hé wù,zhí jiào shēng sǐ xiāng xǔ?

6、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7、 tiān nán dì běi shuāng fēi kè,lǎo chì jǐ huí hán shǔ。

8、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9、 huān lè qù,lí bié kǔ,jiù zhōng gèng yǒu chīér nǚ。

10、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11、 jūn yīng yǒu yǔ: miǎo wàn lǐ céng yún,qiān shān mù xuě,zhǐ yǐng xiàng shuí qù?

12、君应有语:渺 *** 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13、 héng fén lù,jì mò dāng nián xiāo gǔ,huāng yān yī jiù píng chǔ。

14、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15、 zhāo hún chǔ xiē hé jiē jí,shān guǐàn tí fēng yǔ。

16、招魂楚些何嗟及,山 *** 暗啼风雨。

17、 tiān yě dù,wèi xìn yǔ,yīngér yàn zi jù huáng tǔ。

18、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19、 qiān qiū wàn gǔ,wèi liú dài sāo rén,kuáng gē tòng yǐn,lái fǎng yàn qiū chù。

20、千秋万古,为留待 *** 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二、古代诗文鉴读:元好问《台山杂咏》

1、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

2、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

3、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4、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

5、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6、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7、①这句说站在五台山向北望去,天显得很低,而五台山的五个山顶却显得更高了。

8、②灵鳌:神龟。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上帝使十五巨鳌举头顶之,五山遂屹立不动。此句形容松涛海浪,山顶如鳌头,以五仙山喻五台。

9、③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10、④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

11、神功: *** 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

12、⑤湍溪:急流的河溪。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

13、⑥翠微:青翠的山峦。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

14、⑦妙高峰: *** 传说中的更高峰,这里代指五台山。

15、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1]),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2]。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 *** 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16、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3]。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2]。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年六十八。

17、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 *** 、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更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4]。

18、元好问据说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后代,其先祖相继迁居洛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等地。至元好问的曾祖父元春(一作椿)时,又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他的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 *** 土默 *** 旗托克托附近)丞; *** 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著有《东岩集》。[5]

19、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八日(1190年8月10日),元好问诞生在忻州农村一个世代书香的士大夫家庭里。由于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没有儿子,元好问的兄弟有三个,他又是第三。根于中国传统,他的叔父元格在他生后七个月时,就把他当做过继儿子,随即把他带到掖县县令任上。

20、据记载,元好问天资聪明,七岁就能写诗,被人誉为“神童”[3]。他十一岁时,元格在冀州任职,元好问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兼知登闻鼓院路择的赏识,路择“爱其俊爽,教之为文”。十四岁时,元好问又师从陵川人郝晋卿,博通经史、淹贯百家。到元好问十七岁时,元格被罢去陵川县令之职,但为了儿子的学习,他仍继续住在陵川,直到元好问十九岁完成学业,才带全家离开陵川[6]。[5]

21、元好问从十六岁起开始参加科举 *** 。由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识免乡试”,他直接到并州参 *** 试,但榜上无名。此后在泰和八年(1208年)十九岁时,他又到长安参 *** 试,但这次又未中。[5]

22、元好问二十一岁时返回故里,在离祠堂几十里外的定襄遗山读书,故而自号“遗山山人”。两年之后,蒙古大军突袭秀容, *** 十万余众,其兄元好古丧生。为避兵祸,元好问举家迁往河南福昌,后转徙登封。[5]

23、卫绍王崇庆元年(1212年),元好问又到中都(今北京)第三次参加 *** ,仍未考中。这年正月,金朝三十万大军被蒙古击败,蒙古已逼近中都,路途的坎坷、国家的危机,加上 *** 的失败,使他的情绪非常低沉。[5]

24、贞佑二年(1214年),蒙古兵 *** 、金兵节节败退,金宣宗仓皇 *** 南京,元好问于这年夏天赴汴京,准备将于秋天举行的 *** 。虽然 *** 又一次失败,但他却通过应试的机会,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诗歌创作极丰。其中《箕山》、《元鲁县琴台》等篇,深得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文赞赏,其文名震京师,被誉为“元才子”。[7]但不久由于蒙古兵 *** ,元好问不得不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下来。贞佑五年(1217年),二十八岁的元好问又赴京赶考,仍未成功。[5]

25、兴定五年(1221年),三十二岁的元好问进士及第,因科场 *** ,被诬为“元氏 *** 人”,便愤然不就选任。正大元年(1224年),到他三十五岁时,元好问又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以 *** 优异得中科举。这次宏词科登第后,元好问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颇为清苦。[8]

26、           元好问

27、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三十六岁的元好问因不满冷官生活请长假回到了登封,期间撰写了一部重要著作《杜诗学》,内容包括杜甫的传志、年谱和唐朝以来评论杜诗的言论。[5]

28、正大三年(1226年),元好问任河南镇平县令。次年,改官河南内乡县令[9]。其后因母亲张氏身故,元好问丁忧闲居内乡白鹿原。又应邓州节度使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不久,蒙古军攻陷凤翔,移刺瑗投降,元好问借机辞去幕府。[5]

29、正大八年(1231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9],他在任上大刀阔斧进行 *** ,成绩斐然。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5]

30、此后不久,元好问赴京调金 *** *** 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9]官至翰林知制诰[2]。

31、          元好问像

32、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军围汴京,元好问被围城中。金哀宗逃出京城,兵败卫州后逃往归德府。朝中无主,崔立率兵向蒙古请降献城。崔立投降蒙古后,胁迫朝臣为自己立碑 *** ,元好问、王若虚、刘祁等都 *** 参加撰写碑文,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迹,刻上碑文。

33、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问即向当时任 *** 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等,请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5]

34、金亡后,元好问随金朝大批官员被俘,并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两年,后居住冠氏县。元好问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聊城等地,并逐渐与 *** 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行动也较为 *** 。

35、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5]

36、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秋,因其诗文名气颇大,耶律楚材倾心接纳元好问。可五十岁的元好问已无意出仕为官,其年重回家乡隐居,并交友游历,潜心编纂著述。[5]

37、元宪宗二年(1252年),元好问觐见“驻桓、抚间”的忽必烈。希望说服忽必烈尊信儒学,并请他为“儒教大宗师”,促使其任用儒士治国。[5]

38、元宪宗七年九月四日(1257年10月12日),元好问在获鹿寓舍逝世,享年六十八岁。[5]

39、元好问学问深邃,著述宏富。据说他迄今流传下来的作品的有: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 *** 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202篇,《中州集》10卷,《唐诗鼓吹》10卷,《遗山乐府》(又名《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此外还有《遗山诗集》、《乐府》、《续夷坚志》等。传世《遗山先生文集》、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5]

40、另有已经散佚的著作多种:《锦机》《东坡诗雅》《杜诗学》《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金朝君臣言行录》《南冠录》《集验方》《故物谱》等。[13]

三、袁好问怎么读`好'字

1、元好 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2]。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 *** 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2、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 *** 、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更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四、元好问中的问怎么读

元好问(生于1190年,卒于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 *** ,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百九十七篇。

五、元好问名字中”好”的读音

1、喜爱,与“恶”(wùㄨˋ)相对:~奇。~色。~尚(爱好和崇尚)。

2、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元好问诞生在忻州农村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士大夫家庭里。由于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没有儿子,元好问的兄弟有三个,他又是第三,根于中国传统,他的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在他生后七个月时,就把他当做过继儿子,随即把他带到掖县县令任上。

3、他的兄弟名字分别是:元好古、元好谦。从他们兄弟三人的名字上就不难判断出这个书香世家所追求的境界.

好了,关于元好问怎么读和李好古怎么读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元好问怎么读(李好古怎么读)-第1张图片-

标签: 怎么 李好古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