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鼎怎么读(后母戊鼎的来历)

牵着乌龟去散步 怎么读 6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后母戊鼎怎么读,以及后母戊鼎的来历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司母戊鼎的正确读法是后威鼎
  2. 司母戊鼎怎么读
  3. 「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会不会都读错了
  4. “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看看你读错了没有

一、司母戊鼎的正确读法是后威鼎

揭秘古代重器:司母戊鼎的真正读音

1939年,在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震惊考古界的司母戊鼎重见天日。这件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千克的巨鼎,以其独特的形制和繁复的纹饰,见证了商朝的辉煌。最初,因其鼎腹上的铭文,被命名为“司母戊”,然而,这个看似无误的读法,似乎隐藏着一段历史的解读谜题。

古文字学家张凤曾在《 *** 》上发表 *** ,释读为“司母戊”,然而,这个解读引起了学者们的深入探讨。有人认为,郭沫若先生在命名时的“司母戊”可能是对祭祀母亲戊的诠释,而罗振玉也曾指出“司”与“祠”字义相通。然而,近年来,一项新的学术观点认为,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后威鼎”。这个新名字揭示了铭文中“后”与“戊女(女字上头有一横)”的深层含义。

“后”字,源于甲文中的“帚”字,象征着首领的荣耀与威权。而“戊女”,实际上指的是“威”,象征着女 *** 在那个时代的强大影响力。历史记载中,妇好,一个部落领袖,带领人民反抗盘庚的 *** 政策,最终在武丁继位后,她的威权迫使武丁加 *** 盟。妇好不仅在军事上取得胜利,还统一了甲骨文字,创立方国 *** ,这使得“后威鼎”成为了她建立殷朝的象征。

尽管传统上妇好被认为是武丁的妻子,但这一观点已受到质疑。实际上,武丁作为妇好的臣服者,难以与如此象征权力的巨鼎相匹配。妇好的英勇与智慧,使其成为那个时代真正的王者,而“司母戊”或“后威”,正是她辉煌 *** 的见证。

因此,当我们重新审视司母戊鼎,这个名字的转变不仅是对古代文字的解读,更是对那个时代女 *** 力量的重新认识。这个鼎,作为“后威鼎”,承载着妇好开创王朝的荣耀,而非武丁的附属品。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篇章中,女 *** 角色同样熠熠生辉,不容忽视。

二、司母戊鼎怎么读

1、“司母戊鼎”的读音:[sī mǔ wù dǐng]

2、司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 *** 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也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jìng)。

三、「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会不会都读错了

1、探讨历史的焦点:「司母戊鼎」与「后母戊鼎」的正确读法

2、在学术界,关于商代重器「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的正确读音,一直存在着争议。四位知名学者——常玉芝、葛英会、曹定云和裘锡圭,分别在他们的研究中给出了各自的观点。让我们深入探究,看看这场关于古代铭文解读的学术争论。

3、常玉芝在《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版的文章中,持「司」的读音,认为卜辞中的「司」字更为恰当。北京大学的葛英会在《殷都学刊》2012年发表的文章中,也支持这一观点,强调了「司」的合理 *** 。曹定云同样在《殷都学刊》上的研究中,主张「司」字形义及其区分,进一步强调「司母戊鼎」不宜改为「后母戊鼎」。

4、然而,裘锡圭教授在《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中的《说㚸(提纲)》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见解。他建议读作「㚸」,这一观点与前三位学者的论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学术界的热议。

5、尽管国家博物馆的命名更改过程可能显得有些仓促,但现实是,学术观点的争论已经难以改变现有的命名。读作「后」或「gou」的质疑,无疑挑战了我们的认知,也凸显了古文字研究的复杂 *** 和挑战 *** 。

6、尽管如此,这场关于「司」与「后」的争议提醒我们,每一个字词的解读都关乎历史的精确 *** 和文化的传承。在学术领域,每一种声音都值得尊重,每一种解读都有其依据。而今,尽管「司母戊鼎」的名称已深入人心,但这场争论并未尘埃落定,它仍在持续激发着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和公众对古代文明的探索热情。

四、“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看看你读错了没有

1、前几日看书之时,发现一本教辅书上前一页所写为“后母戊鼎”,而后一页为“司母戊鼎”,想起之前另一本教辅书上也为“后母戊鼎”,以为出版有误,于是拍照发了说说。很快便有同学指出,司母戊鼎确实也叫后母戊鼎。上网查阅,发现其确实在2011年改名为“后母戊鼎”。

2、改名缘由解释为“商代的文字书体比较 *** ,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巧的是我 *** 上设置为繁体字,所以我看到的后其实是“後”。当下便想到简体的“司”和“后”确实可以用正反来解释,但简体字据我所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简化、推行使用的,而此鼎是殷商文物,这样的解释在我看来实在太过牵强。

3、然而我当时想到的只是繁体、简体之差别,考虑到了汉字的演化,但却一不小心默认了古人都用繁体。过了好久才想起来应该用甲骨文进行比对,查阅了“司”“后”甲骨文写法,如下图所示。

4、(其实在后的第四种写法便可看出其到繁体的演化雏形,而用红笔圈出来的两个字即为部分学者所解释的“司”“后”正反之变。)

5、据了解,当初此鼎的命名是因为鼎内有“司母戊”字样,所以以郭沫若为 *** 的专家学者决定将其命名为“司母戊鼎”,这里的“司”是祭祀的意思。

6、到了1962年, *** 学者金祥恒首先提出异议。他在《释后》一文中,将甲骨文中的“司”字释为“后”。他说:“《说文》:‘司,臣事于外者,从反后。’从反后,其实为一字……因甲骨文求对称,常常正反书之,其实为一字。左右对称,故司之说解为臣事于外者,与后发号者君后也,其义一之与二也。许氏不见真古文,不知为一字,强分为二,而易其说解。”

7、《释后》一文出现后,“司”“后”之争浮出水面。2011年3月底,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三层的青铜厅开展后,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然而“司”“后”之争并未因此结束。

8、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我和几个朋友探讨了一下,然而除了男友认真的听我讲,饶有兴致的看我不断研究,然后又 *** 自己之前的结论外,基本没人对这件事感兴趣(我知道他其实也不感兴趣,只是在假装配合我)。

9、大家都在忙着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银行各种 *** ,实用主义之下,这样一个疑问显得如此不合时宜。然而我还是花了大把时间,看各路学者 *** 、查阅甲骨文、金文写法,只是为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问。

10、从字形来看,“司”字殷商时期的写法大约如下:(注,两张截图均来自书法字典网,该网站整理了各个时期各种字体以及各种书法家的不同写法。我最初查阅“司”“后”二字的写法也来源于此。)

11、从图中可以发现,在该网站中,所谓的“司”“后”正反之变皆释为“司”字。(当然,网站的权威 *** 、准确 *** 需要考量,但其亦具有一定的参考 *** 。)

12、从后字的截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前三个写法是与“后”字到繁体的演变有较大差异的,见下图

13、关于该字的字形,王国维先生将其解说为“毓”,还说:“该字诸形,皆象倒子在人後,故先後之後古亦作后。盖毓、后、後三字实本一字也。”也就是说商代以“毓”字代“后”字。

14、至此,除了“司”“后”二字之争外,“毓”也来凑了个热闹。反正我是懵了,这仨到底谁是谁啊,它们变脸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这可苦了后世的学者专家了啊。要不,我们换个方向来看看,从字意来解说解说。

15、从字意来看,“司”字的释义大约有以下几种:

16、③“管理”之意,如司空、司马、司徒

后母戊鼎怎么读(后母戊鼎的来历)-第1张图片-

17、称“司母戊鼎”一般取其祭祀之意,即祭祀母亲戊。

18、④伟大的,受人尊敬的,与“皇天后土”中后字同义

19、改名为“后母戊鼎”,一种说法为“后”是爵称,指其身份和地位;另一种说法取其受人尊敬之意,释为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20、依旧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也难以知道时人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许,我们都想错了也不一定呢。

21、无聊之人的扒扒扒,就扒拉到这吧,我也并非专业研究汉字、历史,诸位权且一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了,有问题欢迎指出和探讨啊,说不定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呢。)

22、依我拙见,改不改名的都只是其次,从中折射出的问题更值得你我思考和关注。学术研究的认真 *** 和严谨 *** ;对历史事实、对文物的尊重;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和包容 *** 等等,这些才是历史学者、管理者们、我们真正应该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一个严肃的结尾(´。・v・。`))

23、葛英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商代大鼎的“司”“后”之争.殷都学刊.2012年

24、常玉芝(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论卜辞中的“司”“毓”.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

25、曹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司母戊鼎”不可改名为“后母戊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后母 来历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