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朱高煦怎么读的一些知识点,和朱高炽拼音怎么读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朱高枳怎么读音,朱高枳怎么样
1.朱高枳的读音:hū gāo chì。
2.zhū:声母zh,韵母u,一声;gāo:声母g,韵母ao,一声;chì:声母ch,韵母i,四声扩展资料: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成祖朱棣之子,明朝第四位皇帝(1424年8月12日-1425年5月29日)。
3.洪武十一年(1378年),生于凤阳府,朱高炽生 *** 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
5.洪武二 *** (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
6.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府,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 *** ,城赖以全。
7.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
8.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
9.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寺,阴谋夺嫡;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
二、汉王朱高煦:为何说他是明朝最有个 *** 的皇帝
1、侄子登基,他很不爽,急赤白脸地 *** ,结果大败。
2、皇帝感念叔侄之情不忍杀他,还去看他,结果他转手就是一记扫堂腿故意将之绊倒。
3、皇帝大怒,找来一口300斤的大铜缸罩住他以示惩戒,他又“ *** 附体”企图擎起大缸砸死侄子。皇帝无可奈何,只能含泪找来柴火将其焖死。
4、这个人便是明成祖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
5、纵观朱高煦一生,前半生是痴心妄想,后半生是匪夷所思。
6、那么朱高煦的一生,到底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呢?笔者今天将聚焦于其生平的高光时刻,为大家还原一位有意思的 *** 。
7、朱高煦生于洪武十三年,与明仁宗朱高炽一母同胞,俱为徐皇后所出。
8、历史对朱高炽的评价唯“仁孝”二字,然而落于朱高煦则是两极分化的“暴戾”、“狡黠”、“狠愎”等负面字眼。
9、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朱)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
10、朱元璋晚年时,对子孙的教育尤为重视,特地把自己的孙子们都叫到南京太学学习,自己有事没事就去走一走看一看监督指导孙子们读书。
11、其中,燕王次子朱高煦在求学期间,不喜孔孟,嗜刀兵, *** 阴鸷狡黠,与人交谈更是恣意妄行言行轻佻,所以朱元璋极为不喜欢他。
12、回顾历史我们了解,朱元璋杀伐出身,为了维稳 *** 又进行了 *** *** 与 *** ,因此晚年的朱元璋也认识到了自己刚猛过度所带来的弊病,有意让自己的继位者以仁 *** 国休牧天下。
13、早期他培养太子朱标,极其欣赏朱标的仁政理念。朱标死后,他又大力为太孙朱允炆铺路,而朱允炆的 *** 格大家也都了解,仁义过度而果断不足。同时朱元璋也对以“仁孝”著称的燕王世子朱高炽尤为喜欢。
14、《明史》载朱元璋对太子朱标说过这样一句话:
15、汝侄(朱高炽)天 *** 仁孝纯良,善于守成治民,他日封藩燕地,必为国家屏障,汝要善待之!
16、意思是朱高炽青年时的仁孝让朱元璋都极为欣赏并忍不住对太子朱标说:“你的侄子朱高炽天 *** 仁孝纯良,以后指定是北境守成的好手,你登基做皇帝之后,千万要好好善待他啊!”
17、可是,一面是朱元璋对朱高煦的反感,另一面朱棣则对朱高煦极其推崇骄纵,这是怎么回事呢?
18、因为大明轮到朱棣一脉上位时,曾经朱元璋定下的攻守之势已经变了。洪武年需要的是仁政守成,与民生息。而朱棣发起“靖难之役”要的却是战必胜攻必克的百战将军。
19、当时世子朱高炽天生腿疾,且体胖臃肿又不事刀兵,渐渐地也就在朱棣面前没有多少存在感。
20、倒是次子朱高煦,身材魁梧,嗜杀骁勇,作为沙场上难得的冲锋陷阵的悍将,也就慢慢让朱棣喜欢。
21、朱棣喜欢朱高煦的原因很简单:长得好看、打仗厉害、对自己 *** 很受用。
22、诸子之中,唯汉王朱高煦深肖朕躬。
23、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达四年之久,朱高煦于乱军之中曾两次救下朱棣 *** 命。
24、朱棣兵败于今山东聊城,大将张玉为保其 *** 命力战而死。 *** 命危难之际,朱高煦如天降雄兵率军而至,救出朱棣。
25、此次朱棣于浦子口再次被朱允炆大军击败,孤军之际,又是朱高煦率军前来救驾。
26、两次救驾,朱棣十分感触,抚摸着自己二儿子的后背既疼爱又意味深长地说出了那句千古闻名的话:
27、意思是:我累了,世子又多病,你要努力啊!
28、这句话,朱棣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出来了。朱高煦一听,更加像打了鸡血一样为朱棣冲锋陷阵,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荣登 *** 。同时对哥哥朱高炽极为轻佻,时时表现出自己才是克成大统之人的姿态。
29、当然,《明史》记载,朱棣早期确实也对世子朱高炽动过易储之心,比如我们最津津乐道的便有这样一道历史桥段:
30、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31、有一次朱棣又动废长立幼之心,特意召问大学士谢缙,让他偷偷告诉自己哪一位皇子更符合做太子。结果谢缙当即义正言辞的说:“皇长子朱高炽为人仁孝,天下的百姓都臣服拥戴。”
32、朱棣对这个 *** 不满意,因为自己的大儿子仁孝早已经是 *** 皆知的事实,他问大学士,要的就是一个不一样又让他无法拒绝的 *** 。
33、谢缙心领神会说:“皇上,您有一位好圣孙啊!”
34、朱棣一听恍然大悟,随即对大明的传承之路看得清晰无比。
35、因为“好圣孙”朱瞻基,正是自己曾经发起靖难之役的源动力。朱棣对朱瞻基宠爱至极。一想到自己传位于嗜杀的次子朱高煦,自己内心里就不禁为自己的皇长孙朱瞻基脖颈发凉。
36、于是,看清了形势的朱棣遂于永乐二年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想要把他打发到天高皇帝远的云南去。
37、可是,朱高煦明显不服,他大声地对朱棣嚷嚷道:“我何罪之有,要被赶到 *** 之外?!”
38、这一下,连朱棣也不好回答了,他又想起了朱高煦曾经的功劳,两次救己于危难。想起了建文四年那一次自己抚摸着他的后背对他说的话。想来想去,怎么了看都是自己失信在先,又过意不去,于是只能任其滞留南京。
39、从永乐二年至永乐十三年,朱高煦除了拒不离京,还对太子朱高炽极尽排挤诬陷之能事,有事没事就找太子麻烦,这让朱棣越发看清了自己这个狼子野心的二儿子,于是 *** 地要把他赶出京城到青州去。可是朱高煦还是不乐意再次嚷嚷道:
40、显然若是简单的挑肥拣瘦那还好说,朱高煦此时的举动早已是“司马昭之心, *** 皆知”,朱棣看得清清楚楚。
41、结果面对朱棣强命其就藩,朱高煦突然不了解哪根筋搭错了,非但不动身,还在京城挑了三千精兵,不了解打算干什么,横行京中无恶不作,半路上就被兵马指挥徐野驴发现并 *** 了下来,结果他仗着汉王之威,提手就是一狼捶把徐野驴的脑袋砸得稀巴烂。
42、之后,朱高煦在京都肆意妄行毫无人臣之礼,总之就是一副谁也奈何不得他,也不公然 *** 的姿态。当然,这时候的朱棣在北伐,不在南京。
43、永乐十四年十月,朱棣北伐归来,之一时间就听闻了朱高煦犯下的种种 *** 人怨的罪行,气得怒火中烧,当即把他贬为庶人,囚禁起来。然后又越想越气,把他的亲信护卫都杀了。按照情势发展,估计接下来就该杀他了。关键时刻还是哥哥朱高炽站了出来给他求情,朱棣才止住了杀心。
44、永乐十五年三月,朱棣把朱高煦随意打发到了乐安州。这下是真的不能再挑肥拣瘦了。乐安州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惠民县。小小一个县,辖地不过百里,都可以说是不毛之地了。
45、为什么要把曾经的汉王朱高煦下放到乐安州这个地方呢?
46、在朱高炽给自己弟弟朱高煦求情时,朱棣曾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我帮你铺路,不得不把他除掉。而你现在却妇人之仁,反为他求情养虎为患。现在我把他的亲信护卫都杀了,把他赶到乐安去,那里距离燕京很近,一旦有变,朝夕可捕。”
47、显然,朱棣下放朱高煦到乐安是有深远考虑的。
48、二、乐安距离燕京很近,便于控制。
49、三、乐安地狭民稀,无其用武之地。
50、可是朱高煦到乐安之后,非但不思悔改,反而还变本加厉开始忙着招敛旧部,聚众谋反。天天骂骂咧咧地说自己是有功之臣,皇帝不应该把他下放到那个穷乡僻壤。
51、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回师途中驾崩。这一下在乐安的朱高煦收到了风,马上与旧部通信,蠢蠢欲动。
52、朱高炽为了安抚他,又不惜增其爵位,恩赐其金银珠宝无数,按住了他的 *** 之心。
53、其实自古以来, *** 之事,最重出师有名,如朱棣曾经挑起“靖难之役”打出的是就是“清君侧”。
54、面对朱高煦意图谋反,朱高炽原本大可 *** *** 。但朱高炽仁孝,不忍兄弟阋墙,拔刀相向。他更愿意散尽千金,堵住朱高煦的“师出有名”。天下人都看到新皇对汉王如此荣宠,朱高煦也就不好 *** 了。这就是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朱高炽诚为仁君楷模。
55、可是,朱高炽也仅仅坐了皇位十个月就驾崩了。
56、朱高炽驾崩那一年,太子朱瞻基还在旧都南京。在乐安的朱高煦听说了消息又躁动起来,在朱瞻基去京路上埋下重兵企图将之截杀,同时再次联系旧部准备 *** 。
57、可是他的意图早已经被朱瞻基看得透透的,朱瞻基直接绕过其伏兵之地回京发丧并完成登基。
58、朱瞻基登基之后,对自己的叔叔们秉持了自己 *** 朱高炽当初的施仁理念,对汉王与赵王尤为厚待,不仅进爵赏金,还对他们有求必应。
59、朱瞻基是雄主,有所为亦有所不为。刚开始朱高煦事事对其施政多有龃龉,朱瞻基都一一应下。久而久之反让朱高煦觉得其软柿可捏,对其越发轻视,骄横狂妄。
60、宣德八年,朱高煦终于忍不住觉得“彼可取而代之”了,于乐安集结旧部,企图 *** 。
61、 *** 之前,还打了一手里应外合的好算盘,特意找上了英国公张辅,约定事成之后荣华富贵共享之。
62、回顾历史我们实在不了解朱高煦怎么想的。彼时张辅已经是朱高炽钦定的托孤重臣,又是朝廷荣宠之至地位显贵的英国公。别人图什么和他 *** ?就图和他一样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吗?
63、因此,张辅非但没理他,还把前来通信的密使与汉王旧部一锅端了请到了朱瞻基那里,揭穿了汉王 *** 的阴谋。
*** 、朱瞻基听了之后十分痛心地说:“汉王果然还是 *** 了啊!”
65、原本朱瞻基还是不忍与朱高煦叔侄俩刀兵相见的,可是大学士杨荣却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力谏朱瞻基御驾亲征以打击汉王的嚣张气焰。
66、英国公张辅一听更是义愤填膺地说:“请陛下给臣两万兵马,待我去 *** 了朱高煦给陛下送来!”
67、朱瞻基听了后,也感觉不妥。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对英国公张辅说:“你确实能够 *** 。但是我刚刚登基,威信不足,有小人还有二心。眼下看来,只有亲征才能震慑宵小。”
68、原本朱高煦听说朱瞻基派来攻打自己的是薛禄之后还有点得意忘形认为容易对付,可没多久听说皇帝也来了之后当即也慌了。
69、原因很简单,皇帝亲征,那么乐安州的部下无论怎么看都是板上钉钉的犯上作乱。这使得其给部下做起鼓吹工作来极其棘手。且不说敌众我寡,恐怕仗还没打自己就被部下绑了送到皇帝面前戴罪立功了。
70、结果征讨大军兵临乐安城下时,朱高煦大门紧闭,高挂免 *** 约定择日再战。
71、面对此情此景,朱瞻基一面将乐安城团团围住,一面不断写信给自己的叔叔劝其投降表示自己可从轻发落。
72、原本朱高煦还想负隅顽抗一会,没想到城中有部下见皇帝真的来了,竟然马上就三五个商量着要绑了汉王戴罪立功。朱高煦很惶恐,次日就偷偷出城投降。
73、见到朱高煦时,群臣都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劝朱瞻基杀了他明正典刑,朱高煦马上戏精附体五体投地拜伏道:“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
74、朱瞻基一看,又动了恻隐之心,只是将其贬为庶人圈禁起来。
75、朱高煦被圈禁期间,侄子朱瞻基念及叔侄之情,又降驾去看他。结果朱高煦却对朱瞻基心存怨怼,趁朱瞻基不注意,冷不防就给其来了一记扫堂腿把他绊得人仰马翻。事后又哈哈大笑。朱瞻基气急,也打算以牙还牙,索 *** 也恶作剧地找来了一口三百多斤重的大铜缸把叔叔罩在其中。
76、原本这时候朱瞻基也还没有对朱高煦生出杀心,然而没想到的是朱高煦被罩住之后,竟然作 *** 举鼎状,顶着大缸横冲直撞不说,还作势要砸死朱瞻基。
77、朱瞻基 *** ,只能找人找来柴火,把朱高煦做成了“瓦焖窑鸡”,活活把他瓮成焦炭一堆。
78、纵观朱高煦的后半生,着实有点让人看不懂。
79、他志大才疏又有勇无谋,颇有种三国曹植大无畏的浪漫主义情怀。
80、然而 *** 漩涡,自古以来就是死生之地,单凭一腔抱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注定只能沦为一介蹩脚的野心家。
81、古希腊悲剧作家欧底庇德斯曾留有名言:
82、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三、朱高炽 怎么读
1、一开始,朱棣看朱高炽是很不爽的。自己从侄子手中拿下 *** 、纵横大漠横扫蒙古,竟然会生出这样一个肥头大耳,带有残疾的儿子,而且他连马都不会骑,简直是不能忍。
2、但是朱高炽有一个优势是朱高煦所没有的,那就嫡长子。朝中的文官都一致支持朱高炽,毕竟 *** 留下来的 *** 是不能变的,连朱高煦也无可奈何。
3、朱高炽当了足足有20年太子。在这期间,他遭到了朱棣的猜疑,以及朱高煦的抹黑,可以说过得是心惊胆战,但好在他有一群衷心拥戴他的大臣们。
4、解缙就曾多次在朱棣面前夸奖朱高炽,最后以一句“好圣孙”解除了朱棣的疑虑,让朱高炽最终成为太子。而杨士奇则多次向朱棣澄清关于朱高炽的谣言,上文朱高煦没有去往封地的事情,也是由杨士奇提出的。正是这些忠诚战友的帮助,朱高炽才得以登上皇位。
5、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成祖朱棣之子,明朝第四位皇帝(1424年8月12日-1425年5月29日)。
6、洪武十一年(1378年),生于凤阳府,朱高炽生 *** 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洪武二 *** (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府,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 *** ,城赖以全。
7、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寺,阴谋夺嫡;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
四、朱高煦怎么读 朱高煦怎么念
2、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9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5月在位,年号洪熙。朱高炽生 *** 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洪武二 *** (1395年),立为燕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今北京)。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 *** ,城赖以全。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
3、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寺,阴谋夺嫡;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 *** 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由长子朱瞻基继位。
五、朱棣的三个儿子里,为什么只有朱高煦的名字不带火字旁
1、提起明朝,很多人之一个想起的就是朱元璋,这位老皇帝戎马一生,给儿孙打下了天下,也立了不少的规矩给后世。这些规矩有的很严苛,有的却是脑洞大开,让人哭笑不得。老朱皇帝制定了这么多规矩,他的这群“不肖子孙”有没有把这规矩当回事儿?之一个破他规矩的,就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儿子朱棣的一次“违拗”。这件事儿在我们看来似乎很离谱,可老朱却当没看见一样,这到底是为啥?
2、(本文所有 *** ,全部来自 *** ,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 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话说朱元璋忒霸道,连功臣宿将都给杀的不剩几个,但对他的儿孙们,朱元璋是什么态度?这事儿需要表一表。朱棣贵为燕王,所谓老子就是老子,儿子就是儿子,朱棣对自己老爹的恐惧可是极致的,不过小心翼翼的朱棣此时却犯了一个“错误”。关于这个“错误”,还得从朱元璋的一项奇葩规定说起。
3、老朱皇帝出身低微,从上数三代,名字都到了土掉渣的地步,他爷爷朱初一, *** 朱五四,到了自己就叫朱重八,故此朱元璋一直为子孙后代的名字 *** 心。他就下了一道圣旨:凡是朱氏皇家子孙,起名字都要以五行属 *** 作为偏旁部首。也正是因为这一项奇葩规定,可苦了这些子孙,起名字的时候遇到好蕴意的字不够用时候,他子孙们就不得不造字来进行弥补。
4、朱元璋的儿子们作为之一代皇子,都是用木字旁来做名字,比如说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五行中,木生火,到了孙子辈就开始用火来命名,比如朱允炆,朱高炽,朱高煦等。等一下,朱高煦?这个名字好像并没有火字旁,同样是位列朱元璋孙子辈,朱高煦怎么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5、难到是朱棣昏了头,违背自己老爹意愿,敢给自己的儿子取一个大逆不道(水字底)的名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6、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朱元璋虽然是个半文盲,但假如知道朱棣违抗自己的律令,给儿子起个打自己脸的名字,朱元璋还不得将朱棣活活打死?但是朱高煦出生的时候,老朱皇帝也没有任何的怒色,甚至他还赐给朱棣不少的财帛和良田,奖励儿子开枝散叶,给他生了孙子。根据老朱皇帝的表现,我们隐约能发现“煦”字可能不那么简单。
7、在我们的印象中,四点水底的“煦”字与火字旁完全没有瓜葛,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中国汉字是经历了好几 *** 的演变,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现代的汉字,在明朝的时候,是不是这个样子?在更远的汉唐时代,又是一个什么样子?那么“煦”字的原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其实,煦的繁体字并不是四点底,而是一个火字底,没错,“煦”字里面确实有“火”这个偏旁部首。
8、同样的道理,到了朱厚熜的时代,与其一个辈分的朱厚照中的“照”也是这个道理,都是以火字为底。以火字为底的字其实还有很多,比如,煮,蒸,烹等,都是把下面的火字底演化成了四点底。真没想到,看似犯错误的朱棣其实并没有违拗老爹的意志,朱高煦的名字也是合情合理,这不但说明了封建社会皇权的可怕,更能说明朱元璋实在太迷信了,朱家的子孙不好做,给自己取个名字都不 *** !
OK,关于朱高煦怎么读和朱高炽拼音怎么读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