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文言文意思?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牵着乌龟去散步 意思 7

大家好,关于焉文言文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焉在文言文是是什么意思
  2. 焉的文言文意思
  3. “焉”在文言文中所有意思

一、焉在文言文是是什么意思

1.焉在古文中的多种意思.焉,是什么意思焉在文言文中的

意思和用法如下:

①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 *** 何择焉?”

⑦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基本解释: 1、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例如: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2、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例如: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3、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例如:且焉置土石? 4、文言文实义词,在那里,在其中。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文言助词。

例如:又何戚焉。扩展资料: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出自于《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话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2、其中三是虚数,极言很多。

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

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翻译:“几个爱好相同的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焉。

焉在文言文中主要作代词,意思和用法有:1、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例如: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2、哪里或那里。例如: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3、什么。例如: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4、怎么。

例如: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5、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 *** 能,相当于“于是”、“于此”。例如:崤有二陵焉。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择事而问焉。——清·刘开《问说》。

哪里?如何?无意!怎样如何那里.呢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①且焉置土石?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今其室十无一焉.(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 *** .(5)相当于“之”.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②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5.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 *** 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6.如何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7.于是,就,乃,则 [then]。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 *** 生

8.于是。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9.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10.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1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12.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13.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14.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1.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2.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3.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焉置土石? 4.文言助词:又何戚焉。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 *** ,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 *** 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 *** 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 *** ),“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 *** )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 *** 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 *** *** 。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 *** *** 。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二、焉的文言文意思

“焉”在文言文中大概有十余种含义,具体如下:

常见的有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等。

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多用于反问句,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思是不敢进入虎穴,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呢。

2、指示代词,相当于“之”、“此”,如以俟夫观风者得焉,意思是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从这里得到它。

3、兼有介词加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介词“于”加代词“此”或“是”,例如心不在焉,意思是心思不在这里。

4、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例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意思是于是乎,河伯便欣欣然欣然自喜。

5、焉放在词尾,表示“……的样子”,例如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其意思是盘旋的样子、屈曲的样子,像密集的蜂房、激流的水涡,高高矗立,不知有几千万座。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2、其中三是虚数,极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

翻译:“几个爱好相同的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三、“焉”在文言文中所有意思

1、(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2、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 *** 。——唐·黄滔《唐城客梦》

3、通“颜”(yán)。额〖forehead〗

4、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5、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6、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7、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8、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9、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10、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 *** 能,相当于“于是”、“于此”〖so〗

11、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2、不择事而问焉。——清·刘开《问说》

13、伏焉。——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4、如何〖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15、于是,就,乃,则〖then〗。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 *** 生

16、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史记》

17、于是〖then〗。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18、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 *** 。——《列子》

19、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be〗

20、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21、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22、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23、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ho〗

24、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焉文言文意思?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第1张图片-

25、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26、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27、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28、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29、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30、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31、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32、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33、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里。)

34、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此)

35、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相当于"于之"从这里。)

36、⑧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

37、⑨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

38、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39、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句末语气词。)

40、⑷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

41、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 *** 。

42、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43、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44、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

45、⑤非曰能之,愿学焉。(焉:它,指作小相的事。

46、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

4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关于焉文言文意思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意思 例句 文言文 文言 文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