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在古文中的意思(初中古文中计字)

牵着乌龟去散步 意思 7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计在古文中的意思的问题,以及和初中古文中计字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里的计是什么意思
  2. “计”和“见”在古文中的意思
  3. 计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4. 计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一、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里的计是什么意思

1、计,汉语一级字,读作jì,会意字,最早见于战国。本义是算账、总计、计算。引申为打算、谋划等义。

2、计,会意字。从言,从十。“十” *** 数字,会计算、合计意。在其众字形中,所从之“十”,为玺印中的复古写法。“十”甲骨文作“丨”,在古文字形体演变中竖画上所加饰点常演变为横,故至战国时期遂成“十”形。所从之“言”旁,亦较为特殊。

3、战国时期楚、三晋玺印中,“言”有“图”(《战国文字编》134页)、诸形,与此类似。这种形体是“言”省去竖画的特殊形体。

4、《说文》:“计,会也,筭也。”段玉裁注:“会,合也。筭,当作算,数也。”《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己丑,土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又引申出计算利害得失之“计”。《战国策·赵策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5、此引申义若用为名词,即为“计策”之“计”。《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二、“计”和“见”在古文中的意思

1、(2)(会意。从言,从十。“言”有数(shǔ)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本义:算账;总计;计算)

2、(3)同本义计,会算也。――《说文》计数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管子·七发》学书计。――《礼记·内则》命农计耦耕事。――《礼记·月令》计亿事。――《国语·郑语》。注:“算也。”计日而待。――诸葛亮《出师表》计日以还。――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而计其长。――明·魏学洢《核舟记》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

3、(4)又如:计会(计算账目;秋后算账;谋划,部署);计口(按人口计算);计度(安排生活用度);算计(估计)

4、(5)计较;关心于以六计弊群吏之治。――《周礼·太宰》主逼畏不敢计。――《资治通鉴》

5、(6)又如:计惜(计较与吝惜);计争(计较争执);计功谋利(计较功名,谋求私利);不计报酬

6、(7)商议;谋划计,谋也。――《广雅》以能遂疑计恶。――《国语·吴语》。注:“虑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非计久长。长安君计短。计之曰。――唐·柳宗元《三戒》

7、(8)又如:计不得售;计处(考虑;谋划);计画(计虑;谋划);计开(列写出来);计事(商议大事);计奏(商议后奏请);计办(商议办理);商计(9)考察;审核料敌计险。――《孙子兵法·威王问》

8、(10)计勘(审核勘验);计制(审核规格)计

9、(4)郑码:LR,U: *** C1,GBK:BCFB

10、(5)笔画数:4,部首:见,笔顺编号:2535

三、计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

2、(1)(会意。从言,从十。“言”有数( shǔ)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本义:算账;总计;计算)

3、(2)同本义 [count;com *** ;calculate]

4、计数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管子·七发》

5、命农计耦耕事。——《礼记·月令》

6、计亿事。——《国语·郑语》。注:“算也。”

7、计日而待。——诸葛亮《出师表》

8、计日以还。——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9、而计其长。——明·魏学洢《核舟记》

10、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

11、(3)又如:计会(计算账目;秋后算账;谋划,部署);计口(按人口计算);计度(安排生活用度);算计(估计)

12、(4)计较;关心于 [be concerned about]

13、以六计弊群吏之治。——《周礼·太宰》

14、主逼畏不敢计。——《资治通鉴》

15、(5)又如:计惜(计较与吝惜);计争(计较争执);计功谋利(计较功名,谋求私利);不计报酬

16、以能遂疑计恶。——《国语·吴语》。注:“虑也。”

1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18、计之曰。——唐·柳宗元《三戒》

19、(7)又如:计不得售;计处(考虑;谋划);计画(计虑;谋划);计开(列写出来);计事(商议大事);计奏(商议后奏请);计办(商议办理);商计

20、(8)考察;审核 [inspect;check;examine and verify]

21、料敌计险。——《孙子兵法·威王问》

22、(9)又如:计勘(审核勘验);计制(审核规格)

23、(1)算法;算术 [algorithm;arithmetic]。如:计历(算历)

24、(2)计簿 [account book]。如:计筹(计簿。记载户口、垦田、钱粮出入之数的簿册)

25、(3)呈送计簿的官吏 [official for escorting account books]。如:计节(计吏所持的符节);计车(计吏所乘的车)

26、计者,事之本也。——《战国策·秦策》

27、计者,所以定事也。——《韩非子·存韩》

28、吾计已决。——汉·刘向《列女传》

29、计无所出。——晋·干宝《 *** 》

30、何以为计。——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1、(5)又如:计疏(计谋疏失);计智(智谋);缓兵之计;失计;巧计;空城计;苦肉计

32、(6)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的仪表 [gage;meter]。如:静电计;体温计;温度计;安培计

33、(7)生计,谋生手段 [livelihood]。如:家计

34、(8)经济力量;经济开支 [economy]。如:国计民生

四、计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提到这个词,就会想到,司马迁的名篇,报任安书中的一句。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不知道你看到的是不是这句。

说的是最上开始于轩辕,最下到现在。其实就是一个修饰词,上、下指的是史记的开始与结尾。

1、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知道;懂得.例如:《说文》:识,知也.又如:《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笺:“知也.”再如:《周礼·司刺》:壹宥曰不识.

计在古文中的意思(初中古文中计字)-第1张图片-

2)认识.例如:《孟子·告子上》: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又如:王安石《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再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赏识.例如:陈寿《三国志》:林识拔同郡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4)感觉;识别;辨别.例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又如:《乐府诗集·陌上桑》: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再如: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见识;知识.例如:苏轼《贾谊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又如:清·刘开《问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再如: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2) *** 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例如:识神(心识,心灵)

3)相知的朋友.例如:唐·刘禹锡《元日感怀》:例如: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4)思想或意识.例如:颜延年《五君咏》: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通“适”,刚才.例如:《左传·成公十六年》: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

1、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旗帜,后作“帜”.例如《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2)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例如:《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

3)通“帜”,标记.例如:《宝刀赋序》:以龙熊鸟雀为识.

2、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加上标记.后作“志”.例如:《金史》: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

2)通“志”,记住.例如:《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又如:《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再如:《史记·孝武纪》:文镂无款哀.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这里的计是盘算的意思。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中计 古文 文中 意思 初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