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宧怎么读的一些知识点,和陈宧读音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岂字怎么读
岂字是一个常见的汉字,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在普通话中,它的标准读音为qǐ。
*岂字的拼音为qǐ,属于第三声。
*在发音时,注意声母是q,韵母是i。
*读音简洁明了,没有复杂的音调变化。
*副词,表示反问或疑问。例如,“岂非”、“岂肯”等,表达反问的语气。
*有时也用于表示估计或相反的意思。如:“岂止如此”。
*岂字常用于古文或诗词中,用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反问或疑问语气。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中的岂字表达了强烈的反问语气。
*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使用频率较古文略低,但在某些成语或固定短语中仍可见到其身影,如“岂止于此”。
*在日常使用中,注意岂字的发音要准确,避免与其他同音字混淆。
*在书写时,确保字形正确,与其他形似字区分开来。例如,“宧”与“岂”在字形上相似,但读音和含义截然不同。为了避免误解,正确的使用非常关键。加粗的写法为岂, *** 着强调其是一个 *** 的词汇或需要特别关注的字词。
二、李阳冰怎么读
1、唐代书法 *** 李阳冰,也是大诗人李白的番薯藤亲戚,他名字中的冰字,现行都念bīng音,而实际上当念níng。何以故,因为在古汉语中,冰霜的冰为“仌”或“冫”,而李阳冰中“冰”实为凝字,《说文解字》说,“俗冰从凝”。
2、汉末书法 *** 钟繇,他名字中的繇字,现行一般字典都标注为yáo音,而实际严格点念,当念yóu。为什么,因为此字,在古汉语中与“由”通用。
3、2,仓颉,颉既不念jī,也不念jié
4、汉字造字之老祖仓颉,他的颉字,有“文化”的读音,既不念jī,也不念jié,而应该读xié。因为,从汉语讲,这是古所谓入声字。《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毛传里解释说,“飞而上者曰颉”。此字,过去清 *** 有读错的了。
5、3,梁鹄,鹄不念gào,也不念hào
6、汉代名人梁鹄,其名字中的鹄,不应念gào,也不该念hào,而应读hù。鹄字,本意为大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天鹅。此字一般可以念hào,也可以念gào。但用于人名,当念hù。这是清人惠栋、王先谦等文字训诂 *** 们的意见。
7、4,蔡文姬,琰不念dàn,也不念tán
8、东汉知名女 *** 、女作家蔡文姬,她本名蔡琰,这里的琰字,不念dàn,也不该念tán,也当念yán。晚清书法 *** 邓石如,他开始名为琰,此琰也当念yán。
9、唐代书法 *** 李阳冰,也是大诗人李白的番薯藤亲戚,他名字中的冰字,现行都念bīng音,而实际上当念níng。何以故,因为在古汉语中,冰霜的冰为“仌”或“冫”,而李阳冰中“冰”实为凝字,《说文解字》说,“俗冰从凝”。
10、欧楷的创立者欧阳询大佬,他曾官至太子率更令,世尊称他为欧阳率更。率更令这个官职,在唐代本是负责计时器的闲差,这里的率字,正确的读法不是读shuài,而是读lǜ。如果有疑问,百度“率”也能得到解答吧。
11、晚明赵宧光,是名著一代的诗文、书法、篆刻大家,他的《金石林绪论》搞文字书法的至今还需要读。他名字中的宧字,不是念huàn,与“宦官”的宦不同字,而是念yì。现代汉语也有念yí的。以前文化人念他名字,断然不会念huàn。
12、8,唐长孺、长cháng与zhǎng都不对
13、当代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之一号名家,他的名字中的“长”字现代有两个音,cháng与zhǎng,怎么念似乎都对又都不对。其实“长孺”中的“长”是有特定音的,“长孺”者,在古籍中意思为“长子也”。所以唐长孺的弟弟名为“唐仲孺”,他自己的“长”,粗略地读,可念zhǎng,如果严格遵循旧音,则当念zhànɡ,重音,一般人搞不懂。所以,唐先生生前就说过,“不少人叫我名字都叫错了,只有王先生叫得最对”,此“王先生”就是名学者王仲荦。
14、诗词研究大家缪钺先生,常年执教四川大学,是蜀中名宿,他的《诗词散论》我屡屡推荐给小朋友,以为必读书。他名字中的缪,不应读miù。因为谬字作姓氏时,要读miào。
三、欹侧怎么读
1、[qī]:同“攲”,倾斜,歪向一边。
2、[yī]:同“猗”,文言叹词,表示赞美。
1、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闻义里》:“自此以西,山路欹侧,长坂千里,悬崖万仞,极天之阻,实在于斯。”
2、唐·杜甫《阆水歌》:“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3、清·纳兰 *** 德《虞美人》词:“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
4、唐·杜甫《瘦马行》:“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驤。”
5、宋·王安石《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省》:“投韁马鬣任欹侧,欲出 *** 箠手还抽。”
1、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2、归鸿旧约霜前至,可寄香笺字?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
3、他擅长用古玺疏朗空灵、参差欹侧的布局,与凿印纵横率意的线条相组合,并往往将印文提升或偏向上半部一角,以增大印面底部与印边一侧的留红。
4、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
5、《兰亭集序》的书法巅峰,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
四、谁知道“邓”的姓是怎么来的
1、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故城在今河南省邓州),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为邓侯。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2、黄帝时有邓伯温国,要早于殷邓。
3、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据《路史》所载,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省邓州一带),邓郡的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邓氏。
4、出自李氏。据《安化邓氏谱序》所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北宋灭唐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 *** 封为氏,其后子孙遂称邓氏。
5、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两晋时有羌人姓邓,清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瑶族勒当氏汉姓为邓,还有满、壮、蒙古、哈尼、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武丁。即邓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说。商朝时,殷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同时封其为侯爵,后来曼季建立了邓国,人们称他为邓侯,邓国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后因与楚国为敌,至鲁庄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或说为鲁桓公七年(即公元前705年),为楚所灭,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其后人尊武丁为邓姓的得姓始祖。
今河南邓州为邓姓的发祥地,而后向紧邻的湖北、湖南一带迁徙,西汉时,有邓况由两湖回迁南阳新野,光武中兴后,其子孙累世宠贵,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20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自然,邓况也就成为南阳邓姓这一望族的开基始祖。其后南阳邓姓分衍出六个著名支派,即高密邓姓(其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 邓姓(其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第七代孙邓骘,亦为邓禹的直系世孙)、平阳邓姓(其始祖为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亦为邓禹之后)、陈郡邓姓(其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亦为邓禹之后)、洛阳邓姓(为东汉大将军邓骘之后),可见此期仍以河南为中心,然后首先东迁山东高密,再北上山西临汾;又有邓姓人南迁四川、广东等地,东汉末年邓骘曾孙邓芝由上蔡避乱入巴蜀。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是邓姓 *** 举南迁的直接原因。此期邓姓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落籍,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初唐时,李煜之孙李天和改邓姓避居于今湖南安化一带,而邓骘十九世孙邓超因仕宦而迁居江西宜春,成为江西邓姓之开基始祖。邓姓南迁闽粤始于宋景定年间(即公元126零年以后),宋末元初,有名士邓向游学粤东,落籍南雄。明朝时,邓超二十九世孙邓刚由江西徙居广西全州,邓刚弟邓果因仕宦而落籍湖北 *** ,邓鹤轩(南宋江西吉安爱国志士邓郯、邓光荐之族人)因仕宦而徙居四川广安, *** 便出自此支。清时邓姓已遍布全国各地。如今,邓姓人口遍布全国,尤以四川、广东两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据《邓世家谱》载,邓姓已有114代传人。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邓通:蜀郡南安(今属四川省)人,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邓禹:南阳(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邓艾: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国时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邓芝:河南省新野人,邓禹的后裔。三国时蜀国名将。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
邓攸:平阳(今山西省襄汾)人,东晋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
邓牧: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图志》行世。
邓韍:字文度,号梓堂,江苏省常熟人,明代学者,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 :广东省云浮市(今云城区)附城乡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广州、 *** 等地谋生。1 *** 5年参加领导省港大 *** ,并当选为工人 *** 。1 *** 6年夏加入中国 *** ,并任国发 *** 广东省 *** 部北伐青年工作队队长。协助陈延年、邓中夏、 *** 等组织宣传队、运输队和救护队,且随北伐军出征中原。广州 *** 失败后转赴 *** 搞地下工作。经过长期 *** 斗争锻炼, *** 已成为中国工运领袖之一。1931年夏, *** 任 *** 局 *** 、 *** 工农 *** *** *** 、中华苏维埃 *** 国国家保卫局局长,并参加了举世瞩目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在陕北任粮食部长。1937年 *** 爆发,任 *** 军新疆办事处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 *** *** 校校长。1946年4月8日, *** 、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 *** 在重庆乘飞机返延安途中,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 *** 。
邓子龙:丰城(今属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将,1598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
邓世昌:广东省番禺人,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 *** 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在弹尽、舰伤之际,加速猛撞吉野号未果,因中鱼雷,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邓廷桢: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清代名将,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一同被充军伊犁,三年后被重新起用,著有《双砚斋诗钞》。
邓中夏:湖南省宜章县人, *** 早期工人运动 *** 之一,曾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和省港工 *** *** ,1933年被捕就义。
邓宝珊:甘肃天水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北伐,1949年率部 *** 。
*** :四川省广安人,少时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加入中国 *** ,归国后,领导百色 *** ,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赫赫铁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居攻至伟。他是中国 *** 的之一代、 *** 集体主要成员,是中国 *** *** 的总设计师,为社会主义 *** 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邓文淑、邓咏通、邓湘君,祖籍河南省光山,生于广西省南宁,她是中国 *** 、中华人民 *** 国的重要 *** 。 *** 第八至第十二届 *** ,第十一、十二届 *** *** 局 *** , *** *** *** 会第二 *** ,之一至三届 *** 常务 *** 会 *** ,第四、第五届 *** *** 会副 *** 长,第六届 *** *** 。 *** *** 家、 *** 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南阳郡:战国秦时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
*** 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宁夏 *** 自治区固原)。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高密国: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平阳郡:三国魏置郡,治所在平阳(今临汾西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陈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此支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
南雄县:治所在今广东省南雄县。
平寿堂或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此外,邓姓还有以:“讲学堂”、“集文堂”、“两秀堂”、“南阳堂”、“南雄堂”等为其堂号。
============================================================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堂联。全出典出邓氏的望族南阳郡,以居新野时而著称。
此联为邓姓姓宗祠南阳堂的通用联。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邓禹。中国分布极广的邓姓族人公认东汉的开国勋臣邓禹为本族远祖。邓禹是河南省南阳郡新野人,为汉光武帝刘秀幼年同学。他追随刘秀,屡立战功。汉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此后,他的画相挂在功臣阁,为著名的“云台28将”之首。
上联典指东汉初南阳新野人邓禹,字仲华,少年时游学长安,与刘秀关系密切,后奉刘秀命,以前将军率精兵入关,大破绿 *** 王匡等部,平定河东,任大司徒。刘秀统一全国后,封他为高密侯,明帝时拜太傅,图像画于云台(今洛阳南宫所建高台,画中兴功臣像以表彰),居诸将之首。下联典指宋代建昌人邓润甫,字温伯,皇佑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尚书右丞,又曾主持谏院,有直声。
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明帝初为郎中,谦恭下士,人多归附之。下联典指晋·邓攸,字伯道,携家避乱,怜其弟早亡,危急关头时,存侄而弃子,时人敬其德而哀之。
此联为 *** 特别行政区锦田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姓的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邓姓始祖原籍江西吉水县的邓符协,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考中进士,后游宧至锦田,见当地山清水秀,有感中原变乱,任满后定居锦田,是锦田邓姓的开族祖先,邓氏在锦田建书楼,教育子孙。因此,他的子孙多有功名。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掳走徽、钦二宗,皇亲国戚,纷纷南逃,邓符协的后人,邓元亮起兵勤王,在战乱中救得一姓赵的小女孩,邓元亮见她的气质灵秀,便收养了她,并供书教学。其后,许配了他的儿子邓惟汲,在锦田隐居。南宋高宗即位,皇室贵胄,纷纷归宗;原来邓元亮救养的女孩子,是高宗的女儿,至光宗时,邓惟汲虽然己死去,但论辈份,她是光宗的姑母,是皇姑。皇姑便命长子邓林持手书面见光宗,光宗追赠邓惟汲为“税院郡马”是“税院家声”典故的由来。
-----------------------------------------------------------------
此联为 *** 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1)。迁徙于 *** 屏山的邓氏,有较为详细的宗亲历史考证.据载,屏山的邓姓人,其先祖的迁播路线,是由邓州至新野,或经江西,或经福建而迁入广东,而后入 *** 的。屏山邓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历史。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为邓姓南阳堂的通用联。
——明·邓子龙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抗倭将领邓子龙(1523-1598)自题书心联。邓子龙,字武桥,丰城(修江西丰城)人。公元1598年,明军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领 *** 。从陈璘赴朝。时倭军将泫海逃遁,他即偕 *** 统制使李舜巨督 *** 为前峰,邀击于釜山南海,英勇奋击,杀敌无算;因舟中起火,为敌所乘遂战死。舜臣赴救,亦死。
此联为 *** *** 家邓中夏( *** 4-1933)自题联。邓中夏,原名邓康,号钟懈,湖南宜章人。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邓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之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 *** ,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 *** 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 *** 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
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邓禹第六子,少年时有大志,明帝初年官郎中,谦逊宽容,礼贤下士,士大夫多愿意跟着 *** 。后历任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下联典指晋代襄陵人邓攸,字伯道,少年时丧父,居丧时以孝闻名。石勒南侵,邓攸携带全家避乱,担着自己的儿子和弟弟的儿子,因情势危急,他考虑不能两全,便丢弃了自己的儿子,为早死的弟弟留下子嗣。后至江东,历官太子中庶子、吴郡太守、尚书左仆射。为官廉洁清明,深得百姓拥戴。当时人们敬其德为他哀叹:“无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上联典指清代名将邓延桢,字懈筠,江宁(今南京市)人。历任两文总督、闽浙等。1839年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 *** 。同年调任闽总指挥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厦门的英国舰队。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下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事典。
上联典指春秋·楚武王夫人邓曼机智过人,料事必中。下联典指晋·邓训之女幼好读书,后贵为太后。
-----------------------------------------------------------------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1)。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2)。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平寨村邓氏家厝通用联
平寨村邓姓人都保存有自己的族谱,村中长老邓明光家的族谱记载着:“立太祖以来洪武年间由全州灌阳千家峒发迹到平乐府富川县,洪武二年岁次乙酉原籍经家考处地方居住平寨村。”始祖是取姑孙,生下卯太公、戊二公、银三公、巳四公四房人,戊二公已经绝后,银三公迁到钟山县,现在居住在平寨村的是卯太公和巳四公的后裔,约500多人。洪武二年(1369年),距大德八年(1304年)有65年时间,这65年邓姓人是漂洋过海还是定居在全州灌阳已经很难考证了。现在平寨村邓姓人的神龛上都写有这副对联,说明他们当时是从灌阳县迁到富川定居的。
此联为怀州(今河南省西北部沁阳市)邓氏祠堂联,祠祀东汉大司徒邓禹庙联。邓禹,新野人。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24岁拜大司徒。天下平定, *** 更高,封高密候。后绘图云台,居28将之首。
上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1849- *** 4),字正卿,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福州船政学堂之一届毕业生。精于测绘、驾驶,曾任南洋水师舰只管带。1887年随丁汝昌赴英购铁甲舰,任总兵兼致远号巡洋舰管带。 *** 4年黄海战役中,他英勇善战,遭到日舰 *** ,在弹尽、舰伤之际,率全舰官兵,决心以死报国,开足马力,欲猛撞敌舰吉野,与之同尽,不幸被敌鱼雷击中,他与全舰官兵 *** 十人壮烈牺牲。下联典指元代思想家邓牧(1247-1306),字牧心,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他怀着对南宋灭亡的悲愤心情,著《伯牙琴》一书,还有《洞霄图兵》,世称“文行先生”。
上联典指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初名英,避仁宗讳,以字行,更字顽伯。成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少好篆刻,工四体书。篆书尤称神品。包世巨著《艺舟双楫》,推为清代之一。下联典指明代学者邓韍,字文度,常熟人。号梓堂,正德举人。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有《易解》、《常熟志》、《濮州志》等。
——清·邓石如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自题联。
-----------------------------------------------------------------
上联“云台首列”,典出自东汉邓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列云台之首(云台乃东汉之八宝山也)。下联“谏院 *** ”,典出自宋邓润甫任谏院翰林,以直言闻名。
全联典指东汉大司徒邓禹事典,东汉大司徒邓禹子十三人,时称“邓林材木”。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3)。全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4)。
溯赐姓于殷商,邓国之衣冠如昨;
纪封侯于东汉,云台之军令尤新。
此联为 *** 特别行政区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对联。邓姓族人经过3200多年的迁徙、繁衍和发展,邓姓人如今已遍布全国,且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 *** 、 *** 等20多个国家都有分布。邓姓是我国的百家大姓之一,总人口约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4%,在当今我国常见的3000多个大姓中,邓姓居第34位,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 *** 等省最多。徙居各地的邓曼后人心系祖根,用族谱、碑刻、对联等形式,传递邓姓源出邓国这一信息。 *** 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这副对联,简明地道出了邓氏的历史渊源。正如四川广安的《邓氏分谱序》说:“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一朝三附马,一门二十九侯,唐宋元明代有伟人。”等等,既道出了邓氏宗族之源,并骄先祖历史的辉煌。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谈,何计势力;
孝顺事正当人人自尽,焉论富贫。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5)。
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
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6)。全联劝诫族中子孙为善、读书。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觉有严有翼;
祀典表子孙之爱敬,我将我享,惟期来格来临。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7)。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
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8)。上联寻跟,写出了邓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典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于伊河北为邓侯,即为此支邓氏之始祖。
屏翰仰闽候,绍南阳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
山河开 *** ,承高密之家风,此日苹馨藻洁,聊将俎豆报宗功。
此联为 *** 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2)。上联典出并歌颂的“闽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称闽候,宋末元初人)邓冯逊。下联典出并所颂的“ *** ”,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邓 *** 。“高密”即今高密市(在山东省),是邓姓早期为官迁徙并形成望郡之地。
我族自殷商赐姓以来,国建西周、侯封东汉,后裔承荫,须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门环绿水、户拥青峰,先灵降鉴,好看山色湖光。
此联为湖北省鄂州庙岭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氏起源及东汉时的极盛。下联道出宗祠所处的地理形胜。
关于宧怎么读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