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红于是什么意思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红于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包括霜叶红于二月花啥意思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杜牧《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什么意思
1、这道题我会!上学的时候学过,“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2、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呢?——唐代·杜牧《山行》
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我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
6、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7、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8、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
9、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10、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1、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2、如果只看文章的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
13、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14、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
15、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 ***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16、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17、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18、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19、“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 *** 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 *** 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20、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21、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22、最后,关于作者杜牧,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吧:
23、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 *** 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于什么意思
1、“于”在“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意思是“比”或“胜过”。
2、首先,“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一句非常富有诗意的诗句,其中的“霜叶”指的是被霜覆盖的枫叶,“红于”则是描述这种红色状态的一个比较结构。这里的“于”字,正是用来比较的工具词,表示“比”或“胜过”的意思。
3、其次,“二月花”在春季盛开,花朵繁盛,色彩鲜艳。而“霜叶”则是在秋季,经过霜冻之后的枫叶颜色更为鲜艳、红艳。诗人通过对比霜叶与二月花的颜色,赞美秋天枫叶的红艳程度超越了春天的花朵。这样的描述富有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最后,这句诗赞美了秋天的景色,表现了枫叶在秋天经过霜冻后的美丽景象。通过这种对 *** 手法,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于”字的使用也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使得整句诗更加生动、形象。
5、总的来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于”字在这里起到了比较的作用,通过对比秋天的枫叶与春天的花朵,突出了秋天枫叶的红艳美丽。这种用法也体现了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三、"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于"是什么意思
1、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车儿停下,
2、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3、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 ***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 *** 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4、此诗写山中所见秋景,这最后两句尤为优美。所以黄生《唐诗摘钞》说“诗中有画”,是一幅《秋山旅行图》。
5、诗中“坐”字作因为解,并非坐下之意。“霜叶红于二月花”,前人赞为“真名句”,因为它申足前意,将一片枫林秋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你看,在秋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灿若朝霞,艳如去锦,岂不比二月春花还要美丽!透过这片红色,使人看到了秋天具有春天一亲的魅力,能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四、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红于”什么意思
1、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红于”意思为: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2、《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 *** ,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4、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译文: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7、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 ***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8、“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9、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10、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 *** 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