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理解)

牵着乌龟去散步 意思 5

大家好,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理解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理解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哪里
  2.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是什么
  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里的矣是什么意思
  4. 过而不改是谓所以论语是什么意思

一、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哪里

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论语·卫灵公》。

2、《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 *** 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3、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等。

4、15·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5、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6、15·5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7、(1)无为而治:国家的 *** 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8、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9、“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 *** 。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 *** 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10、15·6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11、(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12、(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 *** 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13、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是什么

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告诉我们犯错之后,应该知错就改,坚持错误,必将彻底失败。

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5、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 *** 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6、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7、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里的矣是什么意思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孔子说的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矣,读yǐ,为中国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这句话意思是: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

这句话所表达的内涵就是:知错就改。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理解)-第1张图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圣贤不过是高明一些的人,也会犯错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还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可见他也是犯过错误的。圣人尚且如此,普通大众更是在所难免。所以,不犯错误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犯错,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孔子很重视改过,并多次谈及这一问题。在《学而》篇中,孔子说:“过,则勿惮改。”在《雍也》篇中,孔子这样评价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其中的“不贰过”就是改过的问题。汇总这些言论,就会发现,孔子特别强调“知错就改”。也就是说,犯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这个态度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我们是在错误中成长,还是在错误里 *** 的问题。犯了错,虚心改正,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以前犯过的错就不是错,甚至还会变 *** 生道路上的经验。但是,如果明明知道自己犯了错,却没有改过之意,死不改悔,就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最终滑向失败的深渊。

犯错之后,应该知错就改,坚持错误,必将彻底失败。晋灵公生 *** 残暴,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就要 *** 。有一天,饭菜中有一道熊掌没做熟,他就发了火,把做这道菜的厨师给杀了。晋灵公的大臣赵盾和士季都非常正直。他们看到厨师的 *** 非常震惊,在了解情况后,决定进宫劝谏晋灵公。士季打头阵。晋灵公明白士季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来的,就故意躲着不见他。但士季并未放弃,而是步步紧逼。实在没办法了,晋灵公只好轻描谈写地说:“我已经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士季听他这样说,信以为真,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但是,晋灵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没有打算改正,依然非常残暴。于是,赵盾便屡屡劝谏。说的次数多了,晋灵公不耐烦了,居然生了杀赵盾的心。被晋灵公派去行刺的麑,把晋灵公的诡计告诉了赵盾,而后 *** 了。但晋灵公依然不知悔改,又请赵盾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他的阴谋再次破产了,赵盾被卫士救了出来。后来,晋灵公被赵盾的儿子赵穿杀掉了。这就是他过而不改,落了个自取灭亡的下场。

与晋灵公相反,楚庄王知错能改,取得了霸主的地位。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手下的大臣们纷纷劝谏,楚庄王不仅不听,还下了一道禁令,谁要是再敢劝谏,就是死罪。大臣中有个叫伍举的,给楚庄王讲了个五彩鸟的故事,借以激发楚庄王。楚庄王明白伍举的意思,表示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大家以为楚庄王要振作起来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并未见他有什么举动。于是,大臣苏从冒着被杀的危险又去劝说。楚庄王听从了苏从的建议,大力 *** ,撤换逢迎拍 *** 小人,提拔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制造 *** ,充实军备。几年之后,楚庄王就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这两个故事,从正反两个角度揭示了“过而能改”的重要意义。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犯了错误之后,正确的态度是承认错误,寻找原因,加以改正,以求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内容主要包括: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 *** 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1、 *** 思想核心:“礼”与“仁”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更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 *** 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 *** ,君臣、父子、贵贱、尊奥都有严格的区别。

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更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 *** 乃至全 *** 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四、过而不改是谓所以论语是什么意思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指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意指劝导人改过。出自《论语·卫灵公》:“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反义词有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可作谓语、状语,如: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类若能改正贪得无厌的错误,就会获得真正的 ***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 *** 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卫灵公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是过错的意思,是字在这里做代词,是“此,这”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知道过错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啊。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理解 意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