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七处征心图解的问题,以及和7处征心最厉害三个步骤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东开背经7:七处征心之执心在外
1、标题1:东开背经7:七处征心之执心在外
2、标题2:学佛真不容易,稍不留意就打妄想,千万别这么想
3、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 *** ,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4、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5、注音:阿难稽qǐ首,譬pì如灯光,室罗筏fá城,循乞抟tuán食,归祇qí陀林,我已宿sù斋zhāi,兜dōu罗绵手。
6、南无本师 *** 佛!南无本师 *** 佛!南无本师 *** 佛!
7、可能是文字不合法理的缘故,晚上拜忏时觉得不舒服,过后感觉写文章不应该随意妄语,虽说只是自己的一时想法,还是要斟酌一下为上。既然是学习和背诵,便要把散乱的心收一收,自己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8、今天同样不顺利,勉强凑合着把这段 *** 诵下来,但是很不连贯,是那种稍稍不复习就会忘掉的浅层记忆。总是觉得貌似差了点什么,大概是不悟其中的道理吧。
9、这些法门都是应机缘而说的,每个人的缘分都不一样,如果当下佛陀在世间示现,自会有善巧方便随众生根 *** 去度化众生。我的习惯是顺着阿难的对话了解大概以方便背诵,或者分享一下自己的当时想法。我也在学着慎言,不当之处请佛菩萨莫怪罪,或者同修有疑惑的地方不要被我的语言境界转,请守住自己的本心。
10、在背诵的时候要注意一些平时不注意的用词,有的地方用心“居”身外,有的地方用心“在”身外,最后一句是“住在身外”。每次想要加快点速度,试图连贯地理解着背诵,这些细节总是出来扰乱。心里干着急,越着急越记不住,就得找自己熟悉的 *** ,把这些情绪啊,执着啊,身体的紧张啊,腿的痛感啊,气息的不顺啊放一放,不是着急的事儿。再难的事也得一个一个来,大不了还可以分解。如果什么都去求速成,就这么忙一辈子也太苦了,没准放一放还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11、有例子时还容易背诵,这段破“执身在外”的 *** 有三个例子,有阿难用灯光比喻心,还有世尊的举例“一人食时,诸人饱否?",尤其最后一个是”汝眼见时,心分别否?”
12、接触佛法后,都知道不要“妄想分别执着”,但是一到真正的实修上就不行了。自己问自己“心分别否?”还是分别的。“不取无非幻”,试着去“不取”,又跑到对立面上了,还是新的执着。
13、 *** 中阿难尊者也是这样,心不在内呢,就认为心在外了。佛陀也顺着阿难的解释问,如果真的心在身外了,那么身心相离,你的心里还分别吗?我忽然想到,如果阿难答道:“否也,世尊”,那么会发生什么呢?当然阿难当时没有这么回答,阿难的定力尚且如此,现在又有几人能没有分别心呢?
14、顺着我上一篇的思路,我知道要跳出来了,因为 *** 破斥“执心在内”无有是处,我这么一跳出来呢,境界一下子就不一样了。甚至就妄想重新拼接这个世界,人事物似乎都新生了,好像特别玄妙的样子。就觉得心在身外了,两个十万八千里的东西都是冥冥中有缘分的,没有缘分也给强加上缘分,可是到了这里,“一人食时,诸人饱否?”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守住了吗?这些随境界发生的玄妙更是头上安头的妄想罢了!既然为妄想了,真是各种各样,无边无际的,稍稍没收住就让自己掉入新的圈套中,还是自己挖的坑。自己要小心了!
15、最后,我想不明白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没有接触过佛法,那么他执心在哪呢?嗯,可能这个问题问得就不对,问就是在打妄想。
二、东开背经11:七处征心之执心在中间
1、标题1:东开背经11:七处征心之执心在中间
2、标题2:佛法中的实相在哪?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3、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 *** 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4、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 *** ,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5、还没等开始打坐背诵 *** 呢,就已经各种不舒服了,心口不明所以地难受,就好像要冲破什么一样。我试着在心中那块沉重的大石头中间找到一处缝隙,把念头安放在那里,似乎可以获得片刻的轻松,在头部感到一点释然,这才把心安下来,喝一口茶,开始今天的背诵。
6、我也不想让这件事占据全天的时间,我只是觉得这件事需要优先考虑,不做完心里不舒服。必然会有不顺利,或许会持续很久,而这才刚刚开始。
7、以上是没背诵之前的状态,而现在终于背诵完了,感觉像是经过了一次激烈的对抗,大脑一会儿全是空白,一会儿是车水马龙的喧嚣,一会儿似乎又感到云端的宁静安详。我想起了生活中碰到过思维敏捷,智商高超的人,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背诵一段文字会这么耗神。算不上勤奋,但我觉得自己并不懒,心里还算追求上进,只是很多时候有点有心无力的感觉,堵在心头的某种东西总是突破不了。
8、可能是因为不理解 *** 的意思,才如此费劲,所以背诵前,看了几遍这段文字相应的讲义。有种感觉,看的时候能跟得上,但是放下讲义就摸不到头脑了。
9、虽然有点不顺利,但终究是又多坚持了一天,慢慢经过不断的调整,总有一天是可以找到状态的,争取在上午便可以完成这件事,我也挤出时间去做一份工作。但愿如此,一切顺利。
10、开头就谈到“实相”这个词,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不理解,也解释不了,在这打坐呢,也是入不了静的。脑海中总是闪过最近发生的事,或者之前发生过的事,一幕幕像幻灯片一样,拜忏时也是,过了很久的事,居然也会冒出来,还有基本没有联系的某个朋友。是不是要把这辈子都过一遍才会结束呢?显然了,这些都是“相”,那什么是“实相”呢?讲义中对这句的解释如下:
11、实相有三:一、曰无相之实相:即无一切虚妄之相,并非本体亦无也;二、曰无不相之实相:即随缘显现一切妙色,并非完全无相也;三、曰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即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若言其有,则绝相离名,本无一物;若言其无,则灵光不昧,应用自在。如摩尼宝珠,此云如意宝珠,能如人意,出生一切宝,其体清净本然,一尘不染,远离一切相,此无相之实相也;其用能随人意,自珠 *** 生一切宝,此无不相之实相也;正当雨宝珠时,其体本空,虽然体空,出生无尽,此无相无不相之实相也。佛与 *** 等,诸法王子所谈实相,不在内、不在外,乃谈真心清净本然,离一切相,此即之一种无相之实相也,既无相则无在,故不在内不在外;又真心 *** 周遍,犹如虚空,无在无所不在,岂可说在内在外耶?
12、理解了吗?我觉得还是不行。我用茶壶往茶杯里倒了一杯茶,还冒了几个气泡,然后茶水慢慢地静下来,这又是什么“相”呢?我能想到的只是尘劳相,换一个人又会不一样了,这都是不确定的“相”,而它仅仅只是一杯茶水啊!
13、来,干了这杯茶,也把这段文字化在心中吧。
三、七处征心如何理解才对
1、这是楞严经中的,七处征心,就是七处破妄,证明 *** 藏妙真如 *** ,不从外来,不从内有。不在中间、内、外,用时了了分明,寻时了不可得。不可得之心即 *** 本觉妙心。
2、楞严经是见 *** 的经典,没有一定的佛学基础,很难契入,如果七处征心能够理解透彻,基本就已经见 *** 了,七处破妄之后就是十番显见,破妄显真了。
四、七处征心更好的讲解
1、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阿难先后以七处回答之,均为佛所论破,称为七处征心。楞严会前,阿难因乞食而遭遇摩登伽女以幻术 *** ,将毁戒体时,佛遥知之,敕 *** 持咒往护阿难归来。
2、楞严会时,佛乃征其心目所在之处,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内,迨佛征其心不在内时又答以在外。如是辗转穷逐征诘,至于无所著处。盖佛欲破除阿难之妄想缘心,使其妄心无所依止,故一一论破,以显此心遍一切处,无在无不在之妙净。
3、(一)、心在内。阿难初答,心居身内,目在于外,佛遂谓:心若在身内,则应先见身中之心肝脾胃等物,然后才能见外境。若不先见身中之物,心岂在身内?
4、(二)、心在外。阿难以灯光为譬喻,谓:众生心在身外,不见身中,如灯光在室外,故不能照见室内。佛诘之:若言心在身外,则身心两异,各不相知;而今身心相知,岂可谓在外?
5、(三)、潜根。阿难以琉璃笼眼为譬喻,谓心潜伏眼根里,若眼见物时,心随即能分别而无有障碍,如以琉璃笼于眼上而不碍于见物。佛以阿难引喻失义而责之曰:若以琉璃喻眼,则眼亦可见;眼若可见,即同于境矣!眼若同境,则心境各异,岂可谓心潜伏根内而可分别?
6、(四)、在闇内。阿难又计:诸众生之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如我今者,开眼见明为见外,闭眼见暗为见内。佛乃问其: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与眼相对否?若与眼相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不相对,云何成“见”?
7、(五)、随所合处。四度被论破后,阿难答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佛又诘之:汝言随所合处者,若心无体,则无所合;心若有体,则汝以手自挃其身,汝心必能觉知,此觉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来?若于内出,则心在身中;
8、若从外来,则应先见表面。既非内外,则无出入;出入既无,体 *** 何有?若无体 *** ,谁为随合?
9、(六)、在中间。阿难谓:心在根、尘中间。佛又问:心若在根、尘之中,此心体为复兼于根、尘?为不兼于根、尘?若兼于根、尘,则根有知而尘无知,根、尘敌对,有知、无知两立,云何为中?若不兼者,不属根、尘,即无体 *** ,中何有相?
10、(七)、无著。阿难最后答以,一切无著,名之为心,然佛又诘之曰:若言不著名之为心者,如世间水陆飞行一切物象,汝心不着,然此等物象为有为无?若言无者,则同 *** 兔角,云何更有不着之物而言不着?若言有者,物在则心亦在,又云何无著?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七处征心图解和7处征心最厉害三个步骤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